江南体育-南美洲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大放异彩,赢得观众喝彩
作者简介:艾自由现任昭通市文联副主席、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昭通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。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、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美洲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大放异彩,赢得观众喝彩,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、第九届云南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。至今在《文艺报》《中国艺术报》《文学评论》《作品与争鸣》《中篇小说选刊》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。曾获云南省作协年度创作奖、云南杂文奖、云南精神与文学艺术论坛征文奖、云南省职工年度“读一本好书”征文奖、昭通市政府文学奖。多篇入选《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》《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》《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》《云南青年批评家文萃》等文论选本,编著有《诗痴麦芒》,与人合著有《昭通文学三十年》《文学昭通》。
打开70后评论家尹宗义的博客,可以看到他的个人简介: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。曾在《文艺报》《边疆文学》《滇池》《雨花•中国作家研究》《边疆文学•文艺评论》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多篇,与人合著有《昭通文学三十年》。在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冉隆中主编的《昭通文学三十年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段介绍他的文字:“尹宗义是目前昭通文学界非常活跃的文学评论新锐。近年来,他主要关注昭通文学,以其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,从独特角度解读昭通文学作品及现象。”
一、积极寻找创作体验
昭通学院教授杨昭在写《诗人的魂路图——雷平阳论 》时,为南美洲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大放异彩,赢得观众喝彩了更好地评论诗歌,亲自体验南美洲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大放异彩,赢得观众喝彩了诗歌创作,创作了一首诗歌。评论家如果也是作家,具有一定的创作亲历感,在撰写评论时,能更好地感受作家创作的心里历程,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创作意图,有效避免眼高手低、纸上谈兵的弊端。
尹宗义一直尝试着创作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微电影剧本等,曾有小说发表于《边疆文学》《滇池》,剧本《优雅地老》被拍摄成微电影。他创作了许多诗歌,对诗歌创作具有独到的理解。他在《昭通日报》发表四首诗歌,并配发了写作背景与写作体会:“短短几行诗,南美洲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大放异彩,赢得观众喝彩我可能像蜘蛛一样需要编织一夜。每一组意象,就是那一串串挂在网上的晶莹剔透的甘露;每一丝想象与联想,就是那一缕缕穿过了网而拂面吹来的清风;每一个好词佳句,就是那沉寂了一夜留下的一只苍蝇、一片枯叶。诗歌是感情的涡窝,更是思想的浪花,语言的丰碑。”他如此体验诗歌创作,在评论诗歌作品时,也特别喜欢捕捉诗歌意象,运用想象与联想,以诗化的语言,表达他的阅读感受。比如:在《在想象的羽毛里澄明——评樊忠慰获奖作品<游子>(组诗)》中,他这样写到:“想象是诗歌的翅膀,在想象的羽毛里,我们不仅能探索诗人的特殊思维形式,而且能飞翔于诗人头脑里储存的表象世界,在超越时空的翱翔中,从而达到‘思接千载’‘神通万里’的境域。”这种评论,正好与他自己的创作体验吻合。因为有创作诗歌的体验,具有诗歌情怀和诗化语言,所以在他的评论中时常看到诗化的句子:“在真诚的眼睛里,映射出花儿盛开的绚丽,飘散着芬芳的气息;在孤独的黑夜里,像雾一般铺开的忧郁,‘有点坏,有点美’。”(《真诚的眼睛,孤独的黑夜——评刘平巧诗作的真情与忧郁》)“诗人以‘怀旧’这种紧缩的形式,把对故土的记忆浓缩成香精,一个字就可以香气四溢,一个句子就可以陶醉不已。”(《缅怀:回不去的故乡——廖玉兰诗歌解读》)他认为,写诗评,最好采用诗化的语言,与诗歌作品相得益彰。
尹宗义在《边疆文学》上发表了一个短篇《寻找一串温暖的脚印》,评论家艾自由认为这是一篇诗化小说,但是“主题先行,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小说韵味”。(《吹响中国70后作家短篇小说集结号——<边疆文学•70后作家短篇小说专号>》)。他创作时注重主题思想,在评论作品时,也喜欢解读作品主题,比如:《论吕翼的<秋夜的蚊蚋满天飞>的主旨》《在白塔中获得重生――从“白塔”的象征意义分析<边城>主旨》《放开情节,收获思想——与同事谈<人民文学>2015年7期胡性能短篇小说<孤证>》《时间哲学里的情感伤痛——评符二<开往南宁的火车>的思想意蕴》《倾诉于天地,四锤定人性——从<打铁>的倾诉谈尹马诗歌创作的思想情感》等等。
兼收并蓄的创作型评论家很多,光昭通作家群里就有李骞、黄玲、杨昭、夏吟、杜福全等等,尹宗义以他们为榜样,在创作中体悟评论,在评论中提升创作。
二、肩负再创造的使命
关于“评论”的定义,众说纷纭。有人主张重批评,少点赞;有人认为有评有论,重在论。评论家李敬泽认为“二度创作”是批评家的职责。喜欢创作的尹宗义主张评论是再创造,喜欢去挖掘作品深层次的东西,甚至是捕捉一些潜在的东西,从而使其作品趋于完美。
尹宗义曾说,有些作品,读完就完,没有写评论的冲动。要么是没有真正读懂作品,要么是作品水准不高。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留有空白,或者有部分潜藏,需要评论者去完善,去削离,去明朗。所以说,好作品是经受得住“二度创作”,也是需要不断地再创造。批评,意味着对作品的延伸,或正向延展,或逆向碰撞。评论家是相对专业的读者,他们能更好地扩展对作品本身所处世界的理解,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解读作品。
作家符二认为:“小说的主要任务在于讲述故事而不在于表达或解释。我从来没有试图表达什么。至于读者接收到了怎样的信息,他们往往比写作者更有判断力。”她的作品,特别需要评论者去解读。尹宗义解读她的短篇《开往南宁的火车》,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“她所创造的情感的伤痛世界,是独到的,与众不同的,是以时间哲学来深刻诠释情感以及人生伤痛、孤独的。”(《时间哲学里的情感伤痛——评符二<开往南宁的火车>的思想意蕴》)这篇评论解读准确到位,符二曾打电话给尹宗义,肯定他对作品解读到位。
诗人雷平阳的代表作品之一《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》是一首颇有争议也颇难理解的作品,尹宗义解读出他的“人生印象”的观点:人生形式是刻板的,真实的,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执着,“一意向南”,不懈努力,永不止步。这种“纯粹的意向性构成”式的解读,既依赖于作品自身内容,也依赖于“作品外部的某些思想体系”。将两者之间“拉上一层关系”,即把作家意识的意向性和读者意识的意向性联系起来。对作品的解读就更为具体全面,也较为深刻,不停留于对诗作的简单否定和片面褒扬的层面。(《人生印象:刻板与真实――对<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>的印象批评》。
三、热衷于原型批评
尹宗义给报纸类文学版写的评论,篇幅短小,语言通俗易懂;给文学刊物写的评论,形式自由,观点独到;给高校学报写的评论,具有学术味,理论性较强。他的评论风格多样,但总体来看,他特别喜欢用原型批评理论进行解读。比如:《苦难中的爱弥足珍贵——解读<因为有爱>中“鞋”原型内含》 从“鞋”的原型解读文本;《篮球•乳房•房子——评吕翼<此河彼岸>的人性空间》抓住作品出现的篮球、乳房和房子三个意象,分析人性空间里的内涵;《在河流中寻找灵魂——谈夏文成诗歌中“河流”意象的运用》归纳了夏文成描写河流的诗歌,并提炼出“河流”意象在其诗歌的灵魂意义;《大山意象里的精神情怀》深挖“大山”意义,具体解读其精神实质;《“玉”与“石”的道德冲突及爱情悲剧——评夏天敏的<沙滩上,最后的一夜>的人性悲剧》以小见大,通过“玉”与“石”的对比,突出道德冲突与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。
在尹宗义的书柜里,摆放着一本《世界文化象征辞典》。这可是他的宝贝,写评论时,他总喜欢从这本辞典里寻找灵感与理论支撑。他曾自豪地说,这本辞典,是他在学生路的旧书店上花10块钱淘来的。另外,在他的书柜里,还摆放着许多原型批评的理论著作,比如:荣格的《集体无意识的原型》,程金城的《原型批评与重释》,叶舒宪的《探索非理性的世界: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》《神话:江南体育原型批评(增订版)》等等。
尹宗义认为,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看,作家创作时,常常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意象,一些潜藏着的内涵,可能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。比如:“有一支羽毛羁绊在秋天的枝头,被秋风凌乱了整齐的羽毛,无法抚平。”可能作家写下这段话时,纯粹是眼前真实的境,也有可能是作家意识中突然出现的境。如果是无意识呈现出来的景象,可能潜藏着最真实的情感;如果是作家有意为之,意图就比较明显,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。不管是哪一种,都值得评论者细细品味,泡出其中的滋味。
尹宗义在“昭通文学与当代文学”的座谈会上发言说,他钟爱昭通文学,就如同热爱家乡菜一样,怎么吃也不厌倦。他先后写了许多昭通作家作品的评论,也分析昭通文学现象,参加《昭通文学三十年》撰写,但多停留在点上,缺少面上的整体把握。他也曾说,时常有朋友布置任务,忙于完成作业一样。这使得他的一些评论应酬性比较明显,这些评论质量并不高。出于现实考虑,喝彩声过于高吭。
作为一位非专业的评论家,尹宗义是勤奋的,努力的,专注的,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昭通青年评论家努力向上的身影。相信有他这样的评论家,昭通文学评论对昭通文学的贡献会逐渐增强。
主编:吕翼副主编:胡永坚
编辑:王娟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